- 新闻资讯
近日,台州市总工会下发通知,命名杨杰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10家创新工作室为2020年度台州市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
为了更好地发挥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全市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型企业建设,我市从2010年开始强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已挂牌110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此基础上创建了34家省级创新工作室。
杨杰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原为滑动轴承技术攻关小组)创建于2019年3月,共有成员15人,其中技师6人,浙江工匠1人,椒江工匠2人。工作室成员中2人获台州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台州市技能大师”称号,1人获“杰出台州工匠”称号,2人获“台州市技术能手”称号。
工作室紧紧围绕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开发滑动轴承新产品,承接进口滑动轴承国产化改造替代项目,为公司培养技能骨干和高技能人才等主要工作。自创建以来完成区级科技项目1项,申报市级科技项目1项;2019年开发滑动轴承新产品137种型号共计473套,实现销售收入460多万元;完成12项进口设备滑动轴承的国产化改造替代项目,给公司带来了30多万经济效益;解决生产技术难题20多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开展名师带徒活动,有3对师徒结对成功,努力推动公司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一支以浙江工匠、台州工匠、技师等一线技能骨干为成员的团队。坚持以工匠精神引领职工立足岗位,以创新精神引领技术突破,围绕去技能缝纫技术研究、提效率自动缝制设备研究、物联网数字化技术研究、缝制设备核心基础性能和行业难题的突破,降低设备使用门槛,提升人机交互体验、降低就业要求、提高就业率。结合设备数据和服装生产应用场景,提升缝纫设备的自动化、物联网数字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效率。使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岗位的创新源,成为公司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
“郑则诚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以台州市劳动模范、台州好人(敬业奉献)、黄岩区首届“黄岩工匠”、台州供电公司首届“台电工匠”获得者郑则诚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2019年11月被评为黄岩区工匠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以弘扬国家电网公司“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理念为宗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专业专注、持续改善。充分发挥劳模在企业创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课题攻关为抓手,主动承接电力营销、配网检修等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工作室各项创新成果获地市级以上荣誉28余次,申请专利30余项,已获得授权11项,发表科技论文13篇(中文核心2篇、EI检索1篇)。为政府、企业发展建言献策,历年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1条,产生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陈主锐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来围绕企业转型升级调结构、新产品开发、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及进一步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传、帮、带和技术交流、技术培训、专业讲座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促进作用。
工作室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先进缝纫机制造业发展为引导,以缝纫机产品研发为基础,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继承传统工艺,不断技术创新为目标,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工作室现有团队成员共12人,办公场地60平方米,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场地500平方米,配备相关研发、试制和检测设备。每年选题4至6个创新攻关项目,共完成技术创新30项,为企业实施200余项新产品项目,获得多项行业标准起草,并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专利成果产业化,每年给企业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
本团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管理能力,丰富的产品研发经验和实战经验,永远保持一股劲头,不断创新。
工作室由罗彬牵头, 吸纳了自动化、变电运维、通信、电气设计等各专业的青年才俊,是一支学历高、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的队伍。工作室面积约2800平方米,配备办公室、多功能展示厅、创新工场、分布厅、实训室、教学室等。
工作室以精湛高效的工作,服务台州的电力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浙江工人日报》、《今日路桥》等多家媒体都有过报道。
浙江跃岭股份有限公司“万坤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12月10日,共有成员20人,包括技师4人,工作室面积50平方米,创新工作室的成员都是生产一线的主管和技术能手、工程师。
万坤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攻方向为高强度轻量化铝合金轮毂的技术研发、技术改进、质量攻关。培养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依靠技术创新,攻克难关、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促进技术的转化,引导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工作,实现个人与公司的共同发展。
近几年,新研发出水磨式精抛光铝合金轮毂、全拉丝工艺铝合金轮毂等多种新工艺产品,新工艺的应用不仅展示出跃岭产品的多样性,更提升了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获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从而赢得了广泛的市场。
娄立武技能大师工作室于2018年成立于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被评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20年命名为台州市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现有人员10名,其中高级技师2人、技师6人、高级工2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立,是浙江银司高技能人才建设的一个新起点,为提升银司高技能人才建设直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承担起浙江银司技能人才培养、传承工匠精神、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的重任,对公司多项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设备改进、设备制造。
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完成项目200多个,其中重大项目30多个,获国家实用型专利11项,科学技术成果1项,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提升效率做出了突出贡献,起动了6人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能动效应,同进工作室也推动了以师带徒的“传、帮、带”作用,为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创新提供一个技术交流、学习平台,培养了高级技工人员8人次,并使新进的技术人员能迅速融入;发挥和提高技术人员“学习力、创造力”,在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方面不断提高。
技能大师工作室秉承银司的精神,以“诚信、超越、拼搏、创新”为我们的价值观、主足银轮,服务天台,逐步构建扩大在自动化装备、精密冲压模具领先地位,发挥技能人才的优势,与设计部门一起对技术问题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提出可行的技术方案,为实现公司远大的目标贡献我们工作室的一份力量。
工作室2017年成立,次年天台县政府批准为“刘存昶旅游名家工作室”。目前有中式烹调技师3名、高级烹调师4名、公共营养师1名、市县级非遗传承人2名共8人,现传承三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领衔人刘存昶,为省民协会员、台州首席技师、台州工匠、中式烹调技师,入选2019年省“新峰计划”人才,曾获市劳动模范、市五一劳动奖章,是市级非遗“十六会馔”和县级非遗“捏糕花”代表性传承人。
工作室始终践行习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殷殷嘱托,通过送技下乡、非遗展演、技艺交流等活动致力于“糕花”人物造像、天台山美食文化的研承推广。
非遗“糕花”作品多次入选省工艺美术展,被誉为“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品牌工程的地方代表作。而“‘糕花·面塑人物’+创新诗意美食”的“唐诗宴”更是珠联璧合,成为浙东饮食文化新标杆,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符建牛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共有成员7名,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首席技师1名、工程师4名。
工作室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理论指导,以推进公司高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承担公司110kV及以上产品的技术发展路线确定、新产品研究、新产品调研与推广、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等任务;以超高压、大容量、电抗器类、节材型、独创性特殊结构以及用于产品的各类计算和验证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为主要创新方向,研发400kV三相一体式变压器、智能型变压器、并联电抗器等新型产品,对产品结构改进设计,降本增效。
工作室科学管理、规范运作,培养团队创新精神,引导成员创新性工作,实现个人和公司可持续发展,助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马鹏飞刀具工作室是滨海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内设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2月,现有成员8人。工作室研究创新项目涉及机加工艺刀具现场操作、刀具加工异常问题攻关、刀具重复修磨利用、刀具寿命及加工质量的改进等领域。工作室秉持创新、创造宗旨,坚持改革创新,累计创新输出案例11项,为公司培养输出刀具人才4名。
工作室秉承岗位练兵、技能成才的原则,发挥劳模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能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匠心、筑匠艺,力争培养一批立志长期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技能工人队伍。
1.管理流程的创新:通过对调刀高度工装进行优化,作业内容进行组合,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数据表单进行整合,实现现场刀具应用管理流程的高质量高效率运行。
2.现场应用的创新:通过对加工锻钢、铝合金的硬质合金、CBN、PCD等材料刀具的结构形式、加工参数、刃口处理进行了匹配性改进,有效提升了刀具寿命及加工稳定性,大大降低了刀具使用成本,累计节约成本599万元。
3.刀具修磨的创新:运用修磨程序的模拟测算,改进切削刃口形式,实现三刃钻、枪钻、球头铣刀及珩磨刀具的自修磨,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
一名劳模就是一面旗帜,希望被命名的团队再接再厉,围绕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台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希望全市职工学习先进,发挥工人阶级的创造伟力,积极投身各类创新活动,为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建功立业。